国产在线高清无码|欧美日韩国sss|久久51.com|超碰在线公开97|曰夲AV一区二区|成人免费AV网站|成人97在线观看

每日經濟新聞
每經熱評

每經網首頁 > 每經熱評 > 正文

每經熱評 | 時間送走了楊振寧,先生的偉大已無需證明

每日經濟新聞 2025-10-18 14:48:31

10月18日,楊振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。1957年,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,其“楊-米爾斯規(guī)范場論”更是奠定了他在科學史的地位。楊振寧先生的離開,是國家和民族的損失,而他的偉大已經無需時間來證明。他為中國科學教育事業(yè)傾注心血,引進頂尖學者,推動青年學者交流計劃等。如今他駕鶴西去,但他的精神將永存。

每經記者|付克友    每經編輯|魏官紅    

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離開了。

作為一位剛過103歲生日的老人,有關楊振寧先生的風吹草動牽動人心。10月17日下午,網絡上便有先生離世的傳言,不過,西湖大學創(chuàng)始人施一公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先后回應,人們一度松了一口氣,然而天不遂人愿,10月18日,楊振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

國人希望楊振寧先生健在,因為他代表著一種科學追求與家國情懷結合的精神坐標。國人對他的珍視,如同珍視中華民族對科學、對真理最本真的敬意。他的離開,是國家和民族的損失,而他的偉大已經無需時間來證明。

其實,時間曾證明過楊振寧先生的偉大,而且是以極快的速度。1957年,年僅35歲的他與李政道并肩而立,成為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。從提出“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”理論到獲獎,僅用時13個月,創(chuàng)下了諾貝爾獎歷史上獲獎最快紀錄,至今未被打破。有統(tǒng)計顯示,各類諾獎得主從成果問世到獲獎的平均等待時間超過15年,有的獲獎者甚至需要經過數十年的驗證與沉淀才能折桂。

諾獎之于楊振寧,只是驚鴻一瞥。正如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獲得諾獎,但業(yè)界認為其最偉大的科學貢獻是相對論,真正奠定楊振寧先生科學史地位的,也不是諾獎,而是他早在1954年就發(fā)表的“楊-米爾斯規(guī)范場理論”(以下簡稱規(guī)范場論)。

證明規(guī)范場論的偉大,沒有諾獎得來那么“容易”,需要更長的時間。在后續(xù)此理論催生了7個以上的諾貝爾獎之后,它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為整個粒子物理“標準模型”基石,讓人類第一次看清微觀世界的“建筑藍圖”,可謂“20世紀物理學的靈魂”。

規(guī)范場論到底有多偉大?不妨聽聽權威科學家的“蓋章認定”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曾說,20世紀物理學有三個里程碑:一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,二是狄拉克的量子力學,三是楊振寧的規(guī)范場。楊振寧先生的好友鄧稼先甚至贊譽,規(guī)范場論可比肩“牛頓萬有引力定律”。

這樣的成就,讓楊振寧先生在物理學殿堂上牢牢占據一席之地。美國物理學界評價,楊振寧是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后,第三位“物理學全才”。著名的物理學家弗里曼·戴森甚至寫下:楊振寧高高地飛翔在諸多小問題構成的熱帶雨林之上,我們中絕大多數人在這些小問題里耗盡了一生的時光。注意,這里的“絕大多數人”,不是蕓蕓眾生,而是那些為科學問題皓首窮經的物理學家。

時間是評價科學家的標尺。楊振寧先生在科學界的偉大,不是以一年、十年來衡量的,而是以一個世紀乃至整個物理學的發(fā)展史為刻度。

普通人談論科學家,隔行如隔山,學識能力有限,理解不了規(guī)范場論等成果,往往只能通過排名座次丈量其偉大。這雖顯淺薄,卻也折射出公眾對科學家最樸素的敬意,即使人們無法穿越思想的深邃,也不妨礙大家仰望星空,并在茶余飯后津津樂道。這種“民間敘事”方式,讓科學巨匠在世俗語境中,獲得了另一種永生。

不過,當這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以耄耋之齡落葉歸根,也曾引來外界一些討論。不得不說,國人對他作為偉大科學家及其家國情懷的認知,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。

早在1971年,當中美關系剛剛出現(xiàn)緩和跡象,楊振寧先生就毅然回國訪問,成為美籍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。那一趟,他開了20多場學術報告,更是建言“中國要富強,必須重視基礎研究”。

此后數十年,他為中國科學教育事業(yè)傾注大量心血。1978年,他首倡創(chuàng)建中科大少年班;1980年,他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(fā)起成立面向中國的“學術交流委員會”,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;1997年,在他的推動下,清華大學成立高等研究中心(高等研究院前身)……2003年,81歲的楊振寧歸國,攜家遷居清華園,成為清華大學全職教授,兌現(xiàn)“從清華出發(fā),終將回歸”的誓言。

楊振寧先生歸來,絕不是一些人想象的安享晚年,而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在有生之年的“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”。他陸續(xù)引進姚期智、王小云等全球頂尖學者,促使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躋身世界一流;他82歲時仍堅持給本科生上基礎物理,每周兩晚親自答疑,一站就是三小時;他推動建立“中美青年學者交流計劃”,30年間累計幫1200名中國學子赴海外深造……在某種程度上,楊振寧先生用自己在海外科學界的崇高聲望和“面子”,為中國科學家打開了國際視野,拉近了與世界科技前沿的距離。當今天的中國在基礎科研領域日益崛起,那些他播下的種子,也正在長成參天大樹。

2015年,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;2017年,他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這是他眼中“人生又一個重要的決定”。楊振寧先生的偉大,不僅在于諾獎和規(guī)范場論,也在于他用一生回答了那個歷久彌新的命題:科學家與祖國是什么關系?他的答案是,“科學無國界,但科學家有祖國”。

高山仰止,風骨長存。對科學始終如一的熱愛與執(zhí)著,貫穿了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。國人對楊振寧的認知,也經歷了從“為何歸來”的疑問到“幸好歸來”的珍惜。如今,他的偉大,早已不需要時間來證明。

楊振寧先生的象征意義在于,他是科學殿堂里的中國名字,也是民眾心里不滅的星火。國人尊崇他,實則是景仰理性、探索未知,守護一個民族對科學的向往。這份集體意識的覺醒,比諾獎更珍貴,比歲月更恒久。保有對科學的熱情以及對科學家的尊重,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美德。

盡管時間流逝,科學生生不息。楊振寧的百年人生,是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精彩篇章,我們對楊振寧先生的哀悼與懷念,也是為了科學事業(yè)更好的出發(fā)與前行。

封面圖片來源:每經原創(chuàng)
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
楊振寧 物理 每經熱評 每經
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

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

0

0